济建〔2018〕1号 关于印发2018年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大红鹰论坛

行业新闻

济建〔2018〕1号 关于印发2018年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2018-08-15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济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为全面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现制订2018年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硬件与软件、新区与老区、地上与地下、宜居与宜业“四个同步”,以为民、利民、惠民为原则,以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以老城区建设改造提质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有效投资,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济源发展新征程,实现建成又富又美新济源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工作目标

计划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项,总投资26.4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6亿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3条26公里,新增供水、供气、供热、污水管网80余公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5%,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75%,燃气普及率达到98.5%,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1%、36.67%、12.09平方米,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完成商品房销售45万平方米,去库存周期控制在12个月以下,完成棚户区改造开工800套(户),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1500套(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98户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增幅16%,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幅10%。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城市提质工程,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1.实施城市提质工程。坚持做好“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综合考虑项目的战略全局性、辐射带动性、现实必要性、群众关注度等因素,按轻重缓急,启动济水源文化小镇、黄河湿地公园、水系连通、特色商业街区、二三产业新业态等项目,打造靓丽城市名片。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空闲地生态绿地、篮球足球等便民体育场地、公共停车场(位)、公厕等民生项目,不断提升市民归宿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围绕供给侧改革,从群众需求出发,谋划一批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开工四批次重点城建、民生和新业态转型升级项目,实现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滚动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包容度、宜居性。

2.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按照路网密度适宜、道路宽窄适度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优化路网结构,解决瓶颈节点,建设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让城市出行更畅通、更安全、更和谐、更高效。2018年,坚持“同步实施、精细建设、一步到位”的思路,重点实施新城区主次道路、老城区背街小巷和景观道路建设改造,打通汤帝中路、荆梁中路2条断头路,新建龙西路、柿槟新村西侧路、壹号城邦北侧路(愚公路—东环路)、愚公路东侧规划路(南一环—蟒河北侧路)、河苑街东延(愚公路—东一环)、经一路北延(济源大道—青洛河路)、青洛河路(东一环—经一路)、玉川街东延(愚公路—东一环)等8条道路,改造西环、南环、丰田路、文化路、荆梁南路等5条道路,对市区60余条城市道路进行维修养护,完成亚桥桥、望春桥、汤帝桥加固和奉仙桥拆除重建。在道路新建改造中,同步实施水、气、暖、排水、污水及强弱电建设,配套完成电力线廊7公里,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加快促进城乡道路融合衔接、联网成线。

3.实施城市双修工程。完善提升老城区居住和服务功能,加强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联动整治,启动济水西源和东源等水系综合治理,恢复古济水风貌。按照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改造济钢积水点,老城区进行海绵化改造,城市新区、新建项目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建成区1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消除60%以上的易涝点,城市就地消纳和利用降雨不低于45%。开展城市河流清洁行动,以黑臭水体治理为载体,对蟒河、湨河、苇泉河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及两侧综合改造提升,加快城市雨污分流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除磷系统升级、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持续实施镇村污水支管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底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5%,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全市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坚持生态、景观、实用有机结合,创新水体生态修复方式,科学种植水生植物,加强堤岸绿化美化亮化、养护巡查和设施更新,保持城市河流“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4.实施公用服务设施工程。持续加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升级、城市服务提质增效,保持城市运行高效有力。2018年新建改造供热、供气、供水管网45公里。其中:城市供暖大力推行分户计量管理,加快老旧小区供热改造步伐,新建改造供热管网10公里、换热站10座。城市燃气持续加快“气化济源”步伐,推动燃气管网向镇区快速延伸,新增乡镇燃气管网40公里、天然气居民用户12000户,改造老城区居民住宅楼20幢。城市供水按照城市规划区供水全覆盖、水源保障更多元的目标,着力缓解供水压力不足现象,新增改造供水管网5公里。建成城市第三水厂及配水管线,提升改造第一、第二水厂供水设施和老城区供水管网,实现106项水质达标,保障城镇供水安全。

5.实施环卫设施工程。围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目标,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封场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套转存场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医疗废物处置复线项目正式投运,推进餐厨废弃物回收及再利用体系,生活垃圾处理率、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城市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100%,生活垃圾资源化率、餐厨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0%以上。实施“厕所革命”工程,按照人性化、旅游化、景观化的标准新建公厕4座、改造公厕35座,城市公厕达到优良标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进学校、进家庭、进单位、进社区”,探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新建改造垃圾中转站10座,更换安装垃圾周转箱20个、果皮箱2800个。

6.实施园林绿化工程。以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坚持建绿增绿、提绿补绿,大力推进生态园林和全域花园建设,拓展绿化空间,优化绿化布局,丰富园林内涵,启动古轵公园建设,完成愚公干部学院院内绿化工程,提升改造世纪广场、航海园、天坛南北苑等游园,大力推进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建设,试点打造特色景观道路、景观河道,建设环城路绿化生态廊道,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丰富城市园林景观结构。加快水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湨河绿带改造及驳岸立体绿化等,打造各具特色的滨水绿带、文化绿廊,在城市重要节点增加花灌木、宿根花卉、彩叶植物应用,打造物种多样、景观层次丰富、季相明显的高品位绿地,配套完善居民休闲、娱乐设施,提升园林绿化品质。

(二)坚持住有所居理念,持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立足解决困难群众住房和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构建覆盖不同收入群体的梯次住房保障体系,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1.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城镇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畅通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通道,优先保障符合条件的优抚对象、孤老病残等各类特殊困难家庭,积极改善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等住房困难职工的居住条件。2018年6月底前建成富士花园公租房,开工棚户区改造800户,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1500套(户)。大力发展公租房货币补贴,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化补贴并举,完成兴华厂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剩余690套货币化安置工作。加强公租房小区后期管理,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形式,逐步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公租房小区社区化管理。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宣传,指导做好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培训,大力推广成本低、工期短、效果好的农房改造技术和方式,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任务198户以上。

2.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按照“一城一策”的总体要求,强化市场监测分析,优化住房供给结构,科学确立我市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基调,积极推动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多业态发展,加大房地产行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推进房地产企业跨界发展和兼并重组,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的专业化企业,推行统一的合同示范文本,实现合同网上备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鼓励农民工和外地户籍人员在我市购房落户,分类制订过大过小户型、商业用房、车库车位、非中心城市区域商品房的去化方案,2018年完成商品房去化45万平方米,去库存周期控制在12个月以下。妥善处理化解22个“问题楼盘”遗留矛盾,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推行商品房预售资金平台化运作,实现多部门联合监管新模式,在建商品房项目预售资金监管达到98%以上。鼓励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强产品创新,积极推广成品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商品住宅全部按照成品住宅设计建设,鼓励新建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提升房地产项目品质、科技含量和建设水平,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加强房地产行业管理。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法规,加强开发企业资质监管和年检工作,强力整顿房地产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房地产健康发展秩序。全面宣传贯彻新修《河南省物业管理条例》,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市、街道办、社区三级管理服务体系,推动老旧住宅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实现业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加强住宅维修基金归集、审批工作,加大住房维修基金使用力度和使用范围,提升完善物业小区基础功能。以物业企业、物业小区星级评定为抓手,推广物业“智慧”服务,引导企业争创市优、省优、国优小区,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三)注重规范高效运转,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1.深入推行属地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配合完成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整合执法力量,破解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持续深入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提升行动,按照“重心下移、街道为主、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市、区、街道(镇)三级城市管理的职能,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实行“一个社区派驻一名执法队员、设立一个公示牌、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一套法律法规宣传材料、一本工作日志”的“五个一”工作模式,实现城市管理进社区、投诉举报到社区、问题解决在社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新格局。

2.保持环境攻坚高压态势。始终保持大气污染防治高压态势,建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三级管控体系,形成“有检查、有整改、有考核”的闭环工作模式。建筑施工管理要严格落实“封土行动”要求,认真执行开复工验收、“三员”管理、扬尘防治预算管理等制度,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动态监管效用,全面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管控要求。清扫保洁要全面落实“以克论净、深度保洁”的标准作业模式,加大道路机械化吸尘、洒水、清洁,城市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主次干道洒水率分别达到100%、80%。渣土运输管理全面推行运输源头核准制度化、清运管理标准化、联合执法常态化、消纳处置资源化、闭合监管智慧化的管理模式,强化夜查晨查,实现建筑垃圾全方位、全覆盖监管。持续开展城市清洁行动,全面清洗清理市政公共设施、园林绿化设施、环卫设施,彻底清除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城中村等区域的生活垃圾,指导开展楼宇立面清洗、楼顶保洁,住宅小区阳台和楼顶积尘清理,整治各类卫生死角盲点,全面提升城市整体环境。

3.强化市容市貌管理。实施夜景亮化提升工程,以世纪广场为中心,高标准打造城市亮化新景观。大力开展城市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整治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区域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加大占道经营整治力度,增设城市服务驿站10个、便民服务点100个。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城市经营秩序、非机动车道停车秩序、大型户外广告、小广告、城市夜景整治,保持城市秩序井然。加大市政、公用、园林、环卫管理力度,着力解决市政道路和人行道开挖恢复、路面破损、坑洼不平、井盖破损丢失、路灯缺失等问题,建立“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市管理网络,确保市区路灯设施完好率和明灯率达98%以上,市区路面完好率达95%以上。

4.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推行“互联网城市管理”,充分发挥小步执法智慧城管平台作用,做到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智慧化城管建设。积极筹建数字化城建档案馆,推广数字城管功能逐步向地下管线管理、市政公用事业、园林绿化、道路桥梁、环卫设施监管等方面拓展,完善城市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增强城市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能力。积极推进一卡通、移动app等方式,优化提升各类服务平台,强化与市民的互动、与社会的协同,提升快速回应群众诉求的能力和应急管理的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心精细精准水平。

(四)强化科技引领,促进建筑业科学持续发展

1.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以引导装配式建筑发展为重点,积极发挥“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河南万道捷建有限公司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全年完成装配式建筑4万㎡,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大力发展绿色低能耗、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在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医院、学校、市政设施等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逐步推行“65% ”的节能提升标准,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全年完成绿色建筑10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加强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建设,鼓励和建立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质量检验检测、验收、评价等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城市建设的科技和智慧水平。

2.强化建筑行业管理。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推行工程担保和质量保证金制度,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制定施工现场技能工人基本配备标准,纳入工程质量监管内容。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任单位、企业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深入开展建筑行业专项治理活动,加大检查、巡查、督查的频次和力度,重点加强棚户区改造、危旧房屋、深基坑、施工起重机械等重点工程、关键环节隐患排查。持续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活动,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市、镇两级监管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建筑市场动态监管,控减一般性事故,杜绝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发布平台,充分发挥“红黑榜”制度的约束作用,对围标串标、非法转包、安全管理不到位、扬尘防治落实不力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列入黑名单,在媒体上公开曝光。全面推行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制度,扩大工资保证金覆盖面,开展治欠保支专项行动,维护建筑工人合法权益。

3.加大企业创新扶持力度。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建筑业骨干企业,在市场开拓、专业调整、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指导。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为银企合作穿针引线,支持建立建筑业产业联盟,鼓励骨干企业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坚持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职业资格的改革方向,逐步构建资质许可、信用约束和经济制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审批程序,推行电子化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工程创优创新,对获得鲁班奖、中州杯奖的项目,对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等给予奖励。鼓励建筑业企业科研人员转化成果创业,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五)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1.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立足于串联济源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时代特色,在城市建筑、园林、水系建设中,高标准设计融入济水文化、道教文化、黄河文化等本土文化符号,创造彰显济源地域特色的经典建筑作品,在城市亮化、美化中融入城市生态、风貌、文脉,进一步彰显城市人文精神,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围绕功能完善、风貌提升,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做好城市的建筑设计,完善城区功能改造和社区管理,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2.做优做精中心城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指导五个办事处实施项目58个,年度投资26.31亿元,启动“三馆一中心”、金融街、企业总部、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推动新型商务业态集聚发展。围绕沁园路和济源大道沿线特色景观大道、黄河路沿线行政服务街区、宣化大街和济水大街传统商业街区、济东新区现代商贸中心区、济渎路和荆梁路仿古休闲街区、北蟒河湨河沿河两岸休闲娱乐等街区定位,重点构建关帝北街及关帝庙、文昌书院等文化、旅游、休闲街。坚持以人为本和问题导向,重点统筹宣化大街、济水大街、北海路等老城区空间、产业、生态等功能布局,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科学制订近远期改造计划,对城中村、旧住宅区、旧商业中心区、商业街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7个、旧城改造项目4个,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低下、空间秩序混乱等城市病,增强老城区功能,焕发老城区活力。

3.强力打造特色小城镇。启动济水源文化小镇、福源小镇、那些年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组织开展省级特色小镇培育试点工作,在全省创建特色小城镇经验。完善小城镇基础服务功能,突出功能特色、产业特色、地理特色,推动城镇差异化发展,统筹实施镇区水、气、暖、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和投用第三自来水厂、第二污水处理厂、邵原镇污水处理厂等公用设施建设,指导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89个,年度完成投资6亿元,新建道路14.18公里、桥梁3座、污水管网22.1公里、供水管网7.4公里、燃气站2个、公厕15座、垃圾中转站2座、天然气管网8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12个村5476户,形成城乡高效连接的基础设施网络。

4.着力做好美丽乡村建设。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实做好,加大双房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创业致富、技能培训、社会主义价值观进村入户宣教活动,进一步叫响双房红叶、森林氧吧、民俗旅游的品牌,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按照“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以创建“美丽宜居村庄”“绿色村庄”为抓手,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保护发展措施,实施历史建筑挂牌保护,提升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打造示范村、精品特色村、人居环境达标村,做优做靓美丽乡村。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争取国家、省农村污水处理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农村户厕建设和改造,加强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污水运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融资模式,激发建设活力。坚持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充分挖掘城市道路、绿化、供热、供气、水系治理、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资源,精心包装、谋划重大项目,充分发挥现有融资平台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根据国家、省、市政策、资金重点投向,推进ppp等合作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资产收购及“投资 工程总承包”等方式直接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实现投融资、建设与运营的良性循环。探索混合建设用地模式,激活“唤醒”城市存量土地和道路、桥梁、广场、公园、管网、房屋、建筑等资源设施,通过特许经营、冠名权使用等方式,推动设施资源资产化,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创新观念,跟踪洽谈,力争签约一批新项目、大项目,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动力支撑。

(二)深化行业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树立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担当和勇气,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完成监理所、管养公司、服务公司三个企业脱钩改制工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激发活力、规范监管,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积极稳妥、分类推进的原则,推进市政工程公司、自来水公司、液化气公司等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制工作。探索推行市政、环卫、绿化的社会化、市场化、监理制的管养模式,着力改变政府包揽、自建自管的传统模式,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外包,扩大向社会购买服务范围,形成专业分工、市场运行的运营新模式,使城市管理作业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提高行政效能。

(三)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服务水平。以党的十九大学习宣贯活动和市委巡察整改为契机,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组织开展党员轮训等不同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持续开展道德讲堂、道德模范推选以及青年干部培养,深入开展“大工匠”、劳模选树、宣传活动和各类技能培训,为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和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实行一个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继续推行“即时审批”和业务协调信息共享审批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主动帮助企业跑项目、引人才、找资金、解困难,为建设项目提供有力保障和高效服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加大12345市长热线、12319城建、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市领导信箱等来件、来电的落实力度,及时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四)加强廉政建设,树立清廉形象。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少数”,定期督导主体责任履行情况,落实“一岗双责”,持续组织召开述责述廉大会,传导责任压力,对责任落实不严不实的通报曝光,对问题频出的单位从严问责、追责,以问责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根据工作实际动态修订完善廉政风险点和“路线图”,对资质资格审批、大额资金分配、重点工程项目等管理权限相对集中的科室、单位,加强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拓宽举报投诉渠道,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实现关键岗位、重点环节、重大决策的监督全覆盖,实现问责的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开展警示教育,结合“以案促改”活动,将廉政文化融入学习、教育、工作、生活之中,营造廉洁自律的良好氛围,自觉抵制不良风气。